2007/4/11

社經地位與環境道德的關係

用這樣的標題似乎不是那麼恰當,

但我想傳達的意思就是在經濟能力越高的人,

對環境的保護與關愛是不是與他們的經濟能力成正比。





我先從交通來談起,

在台灣,具有高經濟能力的人最愛開車,

但經濟能力不高的人卻只能搭大眾運輸系統,

這之間的差異,出發點一定是在金錢上,而非對環境的關注。


舉例來說,逐漸有錢的人,對於交通工具一定會慾望大增,

從100CC的機車,再到2000CC的車,又換到3000CC的車,

等到郭台銘的等級,5000CC的汽車與飛機已經是基本配備了,

但他對環境的危害卻是大大增加,因為飛機的二氧化碳排氣量遠大於機車。

而一般的市井小民,對於交通工具一定是採最便宜的方式,

例如搭公車、騎機車,對於環境的汙染遠小於開車的有錢人,

但他們的卻得跟污染環境是他們好幾百倍的有錢人,

一起承擔這逐漸被污染的地球。

於是課徵碳稅是未來的趨勢。





其次,我們再從資源談起,

富人所有的資源一定大於我們這些市井小民,

但相對之下,資源利用完所產生的垃圾量也一定大增。

而貧窮人家,在經濟能力薄弱之下,

所用的資源少,對環境污染的垃圾量也相對的少,

有時他們還得倚靠富人的垃圾維生。


舉例說明,富有人家有了前想要享受人生,

所以一定會蓋超大的豪宅,

建照豪宅所製造的垃圾量與二氧化碳遠大於一般小市民的公寓,

而內部的家電一定使用最高級也最多,

像是24小時點燃的藝術燈,4~5部的電腦,

多台耗電量大的冷氣空調等等,對環境傷害之大難以形容。

小市民呢?為了一個2元的塑膠袋而自備購物袋,

雖然是基於經濟因素,但也顧及了環境,

極困苦的貧窮人家,以拾荒垃圾回收維生,

賺取微薄的金錢,但也幫了環境大忙,

如此一來,危害環境多的居然是富人,

而無形之中保護地球的反而是貧窮人家。

因此,在奢侈品或高污染的物品中課徵環保稅是必須要做的,

而以拾荒維生的職業收入應予以免稅或提高免稅額。





其實還有許多可以去思考討論的,

例如從工業去看,從醫療去看,或者從食物去看,

都可以發現越富有的人家對環境的損害真的高於一般市民。

但是可否轉換這樣的情形呢?

看看歐洲人吧,有錢人不愛奢侈,只愛乾淨的環境,

所以在歐洲越有錢的人對環境保護越注重。

像是有錢人搭交通工具或騎單車往返兩地,

或者是買更高價但更環保的油電混合汽車。

在住宅方面,他們會選擇房價略高於一般房屋一成的綠建築。

而食品上,不愛用寶特瓶等塑膠用品,而使用價格略高一點的玻璃瓶,

因為製造塑膠用品的石化工業對環境是非常的不友善,

因為它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有錢的你們,想想看,你是環境保護者,還是環境殺手呢?

或許環境對我們影響只剩下40~50年,或是20~30年左右,

但對我們下一代的孩子,卻是近乎一百年,

不想想自已,也我們的下一代著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