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5

創意國語課

今天算是正式上課的最後一天,

最後一節 ─ 國語課,孩子們要求要去戶外玩球,

我當然答應到戶外「上課」,但不是「打球」,

於是我安排了一項小小教學遊戲讓他們來玩一玩。

剛好我們國語上的第一課是新詩,

新詩中有許多把一樣事物,比喻成另一樣事物,

當然我也讓孩子到戶外、操場去體會去找一樣事物來比喻,

而且完成優美句子可以自由活動。



一開始孩子們都想用簡單句子混過,然後去玩,

當然嚴格的我不會這麼輕易的放他們過,

後來他們發現不認真去想、不認真去思考是過不了關的,

於是乎就認真的去找東西來造優美的詩句。



陽光和煦的天氣,照著孩子們認真的臉龐,

顯現出他們的創意與不受拘束的思維,

想出來的詩句當然是新鮮優美。



說的奇怪的是,哪些國語程度不錯的孩子,

可以造出優美的詩句,但是就是少了些創意,

最讓我訝異的是,班上一位平時國語考試都是倒數一二名的孩子,

他雖然無法造出通順且優美的句子,

但他的創意卻是讓我印象深刻,平時的作文也是一樣。





在我幫他修正辭語與通順度後,他造的詩句是

「當陽光照耀著大樹,大樹的影子揮灑在大地上,

就好像是大樹巨人拿著毛筆,在大地上寫著書法。」


很美很有創意吧!這就是孩子們未受到知識深棝之下所創作出來的。





當老師的我們不能只專注孩子們的課業,

21世紀是創意的世紀,我們給孩子的不再是我們20世紀的知識,

而是21世紀的創意與知識管理,

知識是力量已經不是用了,

知識加上創意才是力量

給當老師們你我共勉之。

2007/1/12

【白色巨塔】感想02 ~ 邱慶成、馬懿芬




白色巨塔在你心中有多高,或許這高度因人而異,也或許這高度不是由你決定的。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跟隨這世界或這社會的無窮迴圈嗎?還是是破壞這迴圈,

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與理想,但是否又掉進了另一個迴圈?







        邱慶成,充滿算計與心機的外科副主任,一切的奉承阿諛只為了能爬到巨塔的

頂端,他達到了他要的巨塔高度,但卻也爬的愈高,摔的愈重。從整個小說與影片

中,許多人會認為他是反派角色,但他卻是在許多危機中,解除危害,使故事能夠

圓滑流順到下一個境界。要是沒有他,關欣或許會在蘇怡華身上上演莊哲銘事件的

劇碼;要是沒有他,馬懿芬或許不會認清報復是最無知的,還有她的愛不如邱慶成

的太太,美茜;要是沒有他,或許陳寬的父親永遠不會知道他的處心積慮只為了一

張教授聘書。他的角色可說是整篇小說的連接點,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小說中

我最欣賞的角色之一。







        馬懿芬,向來以專業新聞從業人員自稱,但在邱慶成收紅包事件之中,她發現

她的新聞專業在感情的報復下,像片脆弱不堪的玻璃。身為邱慶成家庭中的第三者

小說中可以看出她只是邱慶成心靈上慰藉,總是只有她被需要,而沒有她的需要,

因為她的需要是邱慶成給不了的,最後的結局,她帶著她跟邱慶成的孩子到了美國

定居,卻也不願承認孩子的父親是邱慶成,原因要的不是報復與生氣,而是她想開

了她不願讓邱慶成背負背棄家庭的罪名,她寧願自己一生堅負起所有責任,可說是

劇中改變最完美的女人,也是最美的結局。





        記得在美茜得知邱慶成與馬懿芬的事之後,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她對著邱

慶成說:「你不僅傷了我的心,也傷了馬懿芬的心。」在這件事後,邱慶成整個人

有如冰塊溶化一般,個性與性格由硬變軟。





                                                                                                                            < 續 >


2007/1/11

【白色巨塔】感想01 ~ 蘇怡華、關欣

白色巨塔,你離開了你的白色巨塔了嗎?



 



 


最近看完白色巨塔的小說與電視劇,發現這是一部讓人省思的小說,

不過我會先建議看小說兩次,再看電視劇,因為電視劇的事經過導演的詮

釋,雖然詮釋的完善、很完整,但是對於自己的感想會被電視劇帶著走,

所以還是先看小說比較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白色巨塔,每個人都想爬到巨塔的最頂端,但是爬

到最頂端發現塔頂的那扇窗是鎖死的,但卻又下不去,於是就在塔頂被困

住一輩子,直到死去,最後仍有另一人重蹈塔頂人的覆轍。



 



 


蘇怡華,一個單純的醫生,單純好嗎?剛開始覺得很好,因為讓人感

覺很沒心機,但卻因為單純,所以不懂得像關欣一樣逃離那巨塔,也不懂

得巨塔上的孤單,到最後單純卻讓人覺得像無知,因而莫名的成為塔中鬥

爭的戰利品,雖然成了外科主任與院長女婿,但是永遠是塔中的一個魁儡,

毫無自己的意志。想想,你也是巨塔中的蘇怡華嗎?



 



 


關欣,活在感情陰影下的麻醉科醫師,雖然最後看似跳出莊哲銘的感

情困境,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在蘇怡華與院長女兒的糾纏下,勾起她心

中的傷痛,但也因如此,她看清了巨塔中一切的運轉模式,發現那只是無

窮的迴圈,若不跳出,她發現一樣傷人的事會一再重演,最終看似最不平

凡的女生過著最平凡的生活。白色巨塔,在她心中是永遠不想再踏進的傷

心地。



                                                              < 續 ...>

2006/12/5

2006/12/04 【影片】海闊天空的一代--教改10年後

http://www.cw.com.tw/media/media.jsp?superID=v101&subID=1570

這是一段時光影片,

天下雜誌在十年前的教改所拍下的影片人物,

而今把影片人物再度找出來,

拍出他們今日的成就與現況。





映片中散發出的涵義特別多,

第一點,影片給人的論述似乎教改是失敗的。

在我看來,的確是,或許是影片有所偏見,

不過就如今的情況看來真的是失敗的教改。

今日的台灣教育,為了使學生壓力減輕,

大力開放多元入學,使得大學生提升了量卻沒提升質,

變相的大學學歷就如同十年前的高中學歷。

教改讓當大學生輕鬆許多,

再看看原本要減輕升學壓力的國中小學生,

卻在一本多綱之下讓他們壓力不減反增,

這樣的教改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似乎該增加的沒增加,(大學生的素質)

該減少的卻沒減少,(中小學生的壓力)

這樣的教改其是換教育部長所能改善的,

若是政策錯誤,就算換神來當教育部長也無可奈何,

而且有趣的一點,越爛的教育部長當越久。





第二點,城鄉差距永遠是存在的,而且越差越多。

從彰化小鄉下,到都市的明星學校,

很明顯在十年後看到的結果,

明星學校的學生於國外留學,並將被知名國際企業任用;

但鄉下小學校,充其量最好就唸技職體系的研究所。

就如同現今企業一樣,大者恆大,

明星學校受到的關注多,資源多,好學生越好;

偏遠學校受到的關注少,資源少,能力差的學生反而無法更妥善的照顧。

也許你會說現今的教育優先區可以改善城鄉差距的雙峰問題,

但是一本多綱卻是把雙峰的城鄉差距問題更明顯化的兇手。

在我心中,我永遠相信社會再製與文化再製的存在,

因為高社經地位的人永遠會用合理的方式來鞏固自己下一代的地位,

並使低社經地位的人順服他們所制定的社會制度,

而且成為此社會制度的忠實捍衛者,

卻絲毫不相信他們自己是該制度底下的受害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台灣的政治就是玩弄低社經地位的最佳典範。





第三點,沒有一個人達成她理想的志願。

這原因是我想問的問題,

教改其中有一重要項目的是要順其興趣發展,

但改了十年,影片中的孩子都沒有按照其志向發展,

或許志向是會變動的,但片中每位孩子都變動了,

不禁讓人覺得究竟是教育讓孩子不敢朝自己的志向前進,

還是是社會與父母讓孩子不敢選擇他自己要走的路。

或許這在影片的最後下了注解就是答案,

但此答案要在10年後才能得知,

最後影片中,有幾位孩子又說了他們的志願,

相信十年後就可以看出教育是否是如同教改所要的,

讓孩子們依自己的興趣與志向發展,

若是,則教改的教育逐漸在邁向成功,

若不是,則教改就要思考其是否有所錯誤。





Anyway,每個人看這短短14分多鐘的影片感觸不同,

所得到的體認也不同,但我們所要的一定相同,

那就是我們要我們的教育不再是政治底下的犧牲者,

不再是政治的籌碼與在位者控制或愚弄我們的工具,

而是成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讓人民感到希望的光明之燈,

促使社會擁有公平正義的鞭笞,

最後就讓我們一同來為教育而努力吧!



2006/11/30

2006/11/30 天下雜誌關鍵能力

現在的教育不僅要教育小孩,更要教育家長,

教育小孩只是對問題兒童的治標方法,

若能教育家長,則是對問題小孩是治本的方式,

原因很簡單,家長的教育方式錯誤,

孩子也會學到錯誤的知識與概念,

在這樣循環下去,只是錯誤的無限回圈,

因此我選擇除了教育孩子,家長也一併教育。



在看了天下雜誌這一期的教育特刊,

我又打了一份節錄天下雜誌有關閱讀能力的文章。

內容如下:



-------------------------------------------------------------------------------------------


閱讀能力對孩子們的重要性

現今的社會中,教育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閱讀能力,為何要如此重視,

因為閱讀能力與孩子們未來的種種能力與成就高低息息相關,

以下我就以兩個面向來說明。 


一、為什麼閱讀如此重要呢?


1.閱讀能力的高低,與個人未來學習、就業,甚至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根據「國際經
濟發展組織」調查指出,閱讀能力強的成人,

比較容易找到工作,而且薪水也比較高。


2.美國研究指出,如果孩子不能在小學三年級時具備基本閱讀能力,

在往後學習過程
中會遭遇巨大的困難。


3.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說:「閱讀的敘事能力,能整合孩子的表達與想法。」

在美國,
孩子在學校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於父母是否在孩子就學前就開始讀書給他們聽。


4.腦部發展的科學專家洪蘭教授指出,閱讀可以激發想像力,

因想像力與背景知識有
關,而閱讀提供了想像的背景知識。






二、既然閱讀如此重要,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呢?


1.每天大聲朗讀故事給孩子聽:在孩子還不會說話前就唸書給他聽。

讓孩子看到書、
觸摸到書。唸書時,可以玩玩字的聲音遊戲。


2.佈置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在孩子可以拿得到的地方擺設書籍、

鼓勵孩子自己看書。
可以在家中特別布置一個閱讀區域或角落、

並安排一個家庭閱讀時間。


3.做孩子榜樣:讓孩子看到你在看書學習或工作,

也讓孩子看到你純粹享受閱讀樂趣。


4.在購物時鼓勵閱讀:購物時讓孩子幫你尋找某些品牌、

讓孩子看超市裡的商品歸類
指標、讓孩子拿折價券找折價的商品。


5.和你的孩子一起看食譜做菜:幫助孩子看懂食譜與成分標示、

和孩子一起把最喜歡
的菜寫一本家傳食譜。


6.一起探索書中的內容:為孩子說故事,並指出重點與新字彙、

向孩子提問。


7.和孩子一起說故事:和孩子說家族故事、一起看假期拍的照片、

討論旅行中最深刻
的記憶、把自己說的故事錄音下來。


8.和孩子一起唱歌、唸詩:一起讀有押韻的詩歌、玩押韻腳的遊戲。


9.和孩子一起寫作:提供充足寫作工具,鉛筆、蠟筆、書籤……。

鼓勵孩子寫卡片給
親人、還有自己畫圖寫故事、練習寫每日工作清單。


10.經常帶孩子上圖書館:每週帶孩子拜訪圖書館一次,

且讓孩子辦一張的自己的借書
證,並參與圖書館舉辦的閱讀活動。

※感謝家長的辛勞,希望這一點點的意見可以讓你在教導孩子中

更順利、更得心應手,讓我們為孩子的成長一起努力。
  周老師



 


 


 


2006/11/25

2006/11/22 遇見理想中的教師

今天是學校的研習日,題目是作文教學,

原本要簽完名就跑去搞那該死的科展,

不過覺得題目很有興趣,所以就跑去聽聽看了,

沒想到演講者是東師語教校友~~呂嘉紋,

他也是台東人,不過現在是桃園縣高原國小教務主任,

同時也是最年輕的師鐸獎得主,但這都不我想說的重點。





長久一來,我一直在尋找一位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

什麼是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師,

首先是視野寬廣,而非只把視野放在教育界的教師,

第二是能真正對社會弱勢的關懷,不論是出錢或出力,

最後是能謹守自己本業,把此職業當志業,充滿熱忱,

從以前到現在,至始至終我仍然未見到我所理想的教師,

在今天的演講中,我遇見了第一位。





從他的演講中,我看的出他能運用出他的專業與熱忱,

對深山中的孩子們付出,以他的能力大可在服務兩年就調動到山下,

但他足足在偏遠深山小學待了好幾年,

並對學生的諾言能給予實現,這是我所見到難得的教師。

他在教學過程中,他出版了幾本書,

但他在演講中來推銷販賣,讓我大感意外,

而且他要我們以原價多加十元購買,

最後我知道他把書的所有所得以他母親的名義捐獻給台東的一所基督教醫院,

而且我們買一本,他自己也捐獻50元,

他捐獻的原因來自於他思念他過世的母親,

以此來產生他對母親還存在於人間的幻覺,多麼浪漫的思想,

當下的我不僅開始反省,身為教師的我們,

收入與工作都相當的穩定,加上對社會與教育使命,

我們的確要有比一般人多對社會弱勢關心的一面,

因此我時常捫心自問,我今天有關懷弱勢族群嗎?

或許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出力關心這些人,

但收入比一般人多的我,願意奉獻一點點的金錢去支持關心社會弱勢的charities.

而呂嘉紋學長就是我學習的模範。

2006/11/21

2006/11/20 手機坐上死亡班車

今日興高采烈開完夕會(就是晨會的下午版),想說就拿著手機準備回家,

經過上次的手機離家失蹤記,我就特別注意他的去向,

免的又來上演手機離家記第二集,於是把他放進新外套口袋,

就坐上機車騎車回家,在回家前先去加油和領錢,

就在領完錢發現怪怪的,怎麼口袋輕輕的、空空的,

不找還好,一找就糗了,他又失蹤了,心想不妙,會不會他上演跳車記,

用了電話卡打手機,又是呈現關機狀態,心裡又更急了,

心急如焚的我就像找自己的小孩一般,先到加油站問,「沒看到喔!」店員說,

於是把剛剛走的路再走一遍,好像忠孝東路走九遍一般,

走了又走,逛了又逛,不能錯過任何一絲絲的角落,

後來前方柏油路上出現一個銀色手機形狀的物品,

騎車靠過去看,我崩潰了,

一個原本美麗可愛的手機,在無情的汽機車輪下,飽受摧殘,

當我抱起,他破碎的臉還在顫抖的,

他滿是擦痕的身體還在呼喊著,

還抱著一絲絲的喘氣,告訴我說,他不知道跳車逃家會這麼嚴重,

在結束他生命的終點前,他還交給我他藏在心中已久的秘笈~~備份電話簿的SIM卡,

我告訴他,你安心的去吧!他就閉上雙眼,走了~~我的手機......



舊機不死,新機不來,在短短的晚上買了1200元的MOTO V361

舊機的遺體仍靜靜的躺在我電腦螢幕的面前,

以便我的景仰與給新手機警惕,

讓他知道跳車逃家是這樣的下場。

2006/11/21 坦闊出國去拓展視野了

今天有一股淡淡的哀傷,一來是因為坦闊要出國去拓展視野,

從來沒有好朋友出國去這麼久的,

而且又是去這麼恐怖的國家,玻利維亞,

為了送行,我還特地起了大早,打電話祝他Have a nice trip.

我想很多人也不捨坦闊出國這麼久,

因為就會有這麼一段時間無法打電話給坦闊聊聊天,

或是跟他說說心事還是聊一些不切實際的國家大事。



二來是羨慕與佩服坦闊的勇氣,

它是可以這樣無兵役問題出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而我卻被兵役所限制,近也不是、退也不是,

而且加上學姊的壓力存在,真的不是想這樣無憂無慮的闖就闖,

還有他的勇氣也令人佩服,能這樣執著自己理想而去的真的不多,

但他做到了,恭喜他了,現在就靜靜等他回國來說說他的夢想之旅,

搞不好他也就這樣入贅南美富豪的家庭,

娶了當地的有錢人,成了少奮鬥30年的男人。



Anyway, 祝他能順利歸國!



2006/11/6

2006/11/05 TOEIC的模擬考

今天是我TOEIC的模擬考,

睽違了英文考試這麼久,

突然考起英文來有點礙手礙腳的,

不過再9月時已經有過一次正式考試的經驗,

雖然成績遭到不行,

Listening 265  Reading 200 實在是不能看的成績,

沒想到模擬考一出來,

對了答案真的是崩潰了。

Listening 155 Reading 220,

怎麼用功了這麼久閱讀紙進步一點點,聽力卻大退,

看樣子以後都要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看英文新聞了。

逼自己多多聽英文,

真不知道這樣之後會不會瘋掉。



不過這樣看起來,真的還有好大的進步空間。

Anyway,還是有進步啦,多給自己加油,

我一定可以考到800分的,衝啦。

2006/10/29

2006/10/29 社會真的病了嗎?

現在每週都有三次要坐火車到台北上課,

所以坐火車對我來說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了,

相對的坐火車時間便多,就可以看出社會的常態,

這時讓我想起學校老師教的真的不應該只是知識,

而是多一點道德,而道德不只是唸唸課文,考試打分數,

相對的家庭教育也有相對的責任與義務去教導這些東西。





今天我在車站等車時,剛好有一般莒光號關了門正準備要駛離台北車站,

就在關上門但火車位啟動時,有一名約二十來歲的女生跑到火車門前,

剛好一旁站著站務人員,於是那女生就對站務人員叫他把火車的門打開,

站務人員說沒辦法了,,因為火車已經要出發了,並要他搭下一班,

沒想到那女生就對站務人員大哄的說,我票就是買這班,並要站務人員開火車門,

可是常理判斷,開火車門的是火車內的車長,並非站務人員所能,

站務人員只好用對講機問問看車長是否可以開門,

但是此時此刻火車已經起動了,所以沒有辦法,

那位女生沒想到沒跟站務人員道謝,反而還跟站務人員大聲嘶哄,「是怎樣....」

那位女生不緊態度極度不好,還把票撕了網站務人員身上丟去,

在一旁看的我真想替站務人員出來說話,

重點是那位女生搭車就已經遲到了,搭車本來就應該早點到站等車,

但她卻沒如此,還把自己的錯誤推到站務人員身上,

真的當下讓我覺得怎麼我們敎出來的孩子會這樣,

到底是學校教育有問題還是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同樣也是坐火車,發現現在會體讓座位給老弱婦孺的人實在不多,

大多可以看到年輕人一上車就呼呼大睡,甚至是裝睡,

以至於老人家站在他面前他都無動於衷,

就以我的經驗,我搭了火車這麼多次,讓位給老人家也有了五次之多,

相信需要被讓位做的應該很多,但是年輕人敬老尊賢的禮節卻節節下退,

不僅現在年輕人如此,小朋友也是一樣,

像是我帶的班及小朋友,雖然有許多孩子很貼心,

但是卻也有好幾位不喜歡幫助別人,像是幫我搬作業,

再怎麼問都只有那幾位熱心的孩子,其他都想玩遊戲而不願幫忙,

有些則是連尊師重道、敬老尊賢的基本禮節都沒有,

這樣的教育問題我想大多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

因為父母的態度總是會影響孩子們的一舉一動,

我接觸了家長之後,發現孩子的個性居然與父母相似,

這看來家庭教育影響的確大於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若沒有家庭的幫助,我想效果也是有限。





說了這麼多,無疑就是覺得社會需要多一點教育家來改變,

唯有教育才可以導正社會善良風俗,

唯有教育才可以使人人敬老尊賢、尊師重道,

唯有教育才可以讓暴戾之氣消失人間,

所以還是希望能讓教育者來改變這個病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