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12

與孩子們的正確溝通(Ginott一致性溝通)

以下是我覺得跟孩子們溝通非常好的方式,

我們也可以看看現今的溝通習慣大多是錯的,

我想藉由此篇文章來反省自己與導正大家的溝通習慣,

使得能跟孩子們有更正確更好的溝通。

我想大家可以做成表格來檢定自己一下哪些做到了哪些犯了。




節錄自http://class.ncue.edu.tw/article58.shtml





【 好的教師溝通方式 】

*發出理性而穩定的訊息,注重事件發生情況,而不是孩子的人格

*適度的表達憤怒

*請求合作

*接受並瞭解孩子的感覺

*適當的引導孩子改正

*避免獎勵的危險

*簡明的糾正孩子

*人性化的行為模式





【 差的教師溝通方式 】

*挖苦並批評孩子

*攻擊孩子的人格

*要求、命令

*否定孩子的感覺

*將孩子貼上標籤

*發表冗長而不必要的訓誡

*發脾氣並失去自我控制

*全然使用獎賞來處理學生問題

*較無人性化的行為模式



Ginnot認為使用下列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和孩子溝通是不適當的:



1.發脾氣(Lose their tempers ):吼叫、摔書、語言暴力。沒有傳達出清楚的訊息,而用不適當的發脾氣方式,以為這樣可以完全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但是孩子接受到的訊息,可能是模糊的,只會徒增恐懼和戒慎,知道老師不喜歡、不高興,但不知道為什麼?

2.叫學生具有侮辱性的綽號(Call student names):『你這隻豬!趕快把地擦乾淨。』將孩子標籤化,有些孩子本身外觀或是身心特質有缺欠,自己已經非常的介意,但是老師在表達時,失去了理性忽略了孩子的感覺,而使用不用的侮辱性字眼,再加上憤怒的情緒,會讓孩子受創更深。

3.侮辱學生的人格(Insult students’ character):『小明!你真是沒用又懶惰。』孩子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功課,以其人格作為全然的歸因,容易引起反抗和排斥,孩子並不會因為這樣而去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是會歸類於老師不公平或是老師找我的麻煩。

4.反應過度(Overreact):當學生東西打破玻璃杯時,大叫『天啊!你就沒有一件事做得好的嗎?』,有些事情其實沒有什麼那麼大的問題,結果因為教師過度的情緒而引起孩子的驚恐,反而會畏首畏尾的,隨時擔心教師的情緒。

5.冷酷無情(Show cruelty):做無理的要求。要求孩子去完成做不到的事情,沒有通融的空間。

6.為了一個人的錯處罰全班(Punish all for the sins of one):『如果上課有一個人講話,全班都扣分。』這是常見的教師控制班級秩序的作法,雖然運用的同儕的力量,但是也造成了同儕的人際關係問題和沒有公平性。

7.威脅(Threaten):『如果我再聽到一點聲音,全班就不要下課。』威脅也是老師常用的手段,效果是短暫的,而師生的關係卻處於緊張和對峙的狀態。

8.粗魯的行為(Behave rudely):『你給我坐下、閉嘴。』利用大聲或是權力強逼孩子服從,忽略了孩子的聲音和感覺,只會升高衝突。

9.發表冗長言論(Deliver long lectures):『有孩子將垃圾桶當作是籃球架,這種行為真的是不應該,我們應該要維護環境整潔…….』持續了很久。這個畫面,會令人莞爾一笑,你可以注意到,通常這孩子的姿勢不是頭低低的,就是一直打呵欠,心理在想說,老師到底還要講多久?時間和內容已經複雜到模糊了焦點。

10.用質問的口氣將孩子逼到角落(Back student into a corner):『例如你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你不知道這樣做不好嗎?馬上道歉。』質問式的口吻,沒有孩子說話的空間,孩子可能會覺得沒有辯駁的餘地,而產生消極抵抗或甚至沈默以對接受老師的『欲加之罪』。

11.訂定武斷的規則(Make arbitrary rules):老師說的就不容許有意見、不容許特殊理由的。







相對的,Ginnot則建議以下幾點較適當的溝通方式:



1.瞭解感受(Recognize feelings):『我知道你在生氣。』和學生處於相等狀態,希望瞭解他的感受。

2.描述情況(Describe the situation):『我看到地上都是垃圾,他們應該要被撿起來。』 不 帶情緒的字眼,提醒孩子應該要注意的重點和現象。

3.請求合作(Invite cooperation):『大家一起來把垃圾撿起來。』教師以身作則,大家一起 做。

4.簡明扼要(Are brief):『我們不要亂丟垃圾。』清楚明白的訊息,讓孩子瞭解教師要表達 的意思。

5.不要爭論(Do not argue):容許孩子有錯的空間。不要跟孩子爭論是誰對還是錯,就算孩子錯了,『人非聖賢,熟能無過』,讓他有改進的空間。

6.適當的行為模式(Model appropriate behavior):有楷模或好的行為典範可以讓他們模仿。教師自身做則,或是舉良好的典範。

7.不鼓勵肢體暴力(Discourage physical violence):在班上我們不能打架、踢別人或者是拉頭髮。

8.不要批評、侮辱或叫有攻擊性的綽號(Do not criticize, call names, or insult):『肥

豬』、『醜八怪』、『跛腳』…這些具有攻擊和侮辱性的綽號,不應該出現和孩子的溝通和談話的過程中,利用Rogers所提出的『正面的關愛』幫助孩子在自我認同的階段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9.保留學生面子(Allow face-saving):『你可以繼續在你的桌子安靜的閱讀或是是選擇自己坐在教室的後面。』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用委婉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意見。

10.將焦點擺在發生的事件(Focus on solution):『今天發生了沒有運動家風範的爭吵事件,我們要怎麼去處理這件事呢?』,而不是說『都是王小明的錯!』,在班級環境中所發生的事見,很多都是因為處裡的焦點弄錯,而使得教師的經營方法出現了問題。

11.允許學生自己建立標準(allow students to help set standards):『當我們使用掃地用具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注意什麼事呢?』不是全然教師的規定,要加入孩子的意見和看法,這樣要維持的時候,會比較有人性化,也比較容易取得平衡點。

12.有幫助(Are helpful):當學生在抱怨或者是尋求協助的時候,詢問他,需要自己怎麼協助?而不是要求他不要抱怨,或這者告訴他你今天能有書讀或者擁有這個東西,已經很幸福了..等等。

13.降低衝突(De-escalate conflicts):當學生有不滿情緒時,例如抱怨功課太難,教師可以回應為『如果你覺得太難,那我另外再幫你找一些適合你的功課好嗎?』,而不是『就是因為你太笨了,所以才會覺得難。』







家長跟孩子的溝通部分呢?則應該要避免以下七點會引起溝通困難的溝通方式。



1.找理由的(By reasoning):歸咎於一大堆的理由。

2.陳腐的(cliche):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你還年輕,還有很多時間,振作點!

3.以我為例(By “take me for instance”):當我在你的年紀,我怎麼樣?怎麼樣?

4.忽視情況(By minimizing the situation):我不知道你幹嘛那麼在意!這又沒什麼大不了!

5.你的問題就是(By “the trouble with you”):你就是不懂得跟別人交際相處,總是前後不一致,….。

6.自卑憐憫(By self-pity):我不知道應該告訴你什麼?唉!別人家都比較有錢,我們家辦法跟別人比,沒有權勢沒有地位。

7.盲目的樂觀(By a “Pollyanna” approach):沒關係,下一次再努力就好了啦!不用在意,可能下一次運氣更好,就會考得更好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